- 发布日期:2025-08-07 22:43 点击次数:128
先就上一则的东垣医案,问几个问题:
1、通过该案,对于东垣所说的阴火从一开始就处于血脉中,你是否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?
2、倘若你从未读过该案,只单独看东垣拟的那个汤方,你能从中看出他是为了解决崩漏么?
3、对于气液疏泄之异常,关键在于兼顾两线来解除卫气稽留,而不是“以止来止”,对此李东垣用的仍是他一贯的“补中+升阳+泻阴火”法,你是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?
面对以上问题,若干年前,甚至若干月前,恐怕任何人一上来都会觉得莫名其妙,但如今恐怕会引得我们开始思考,而后再给出答案。
尽管未必每个人都能迅速而肯定地给出明确的答案,但没有关系,只要这些问题出来时,你开始随之展开思考…
那么,我们就可以来说说《伤寒论》里的这个课题了。
后人学“热入血室”的板块时,大约终归不离于这几个疑点:
既然是热入血室,为什么不取与女子经血的关系更为密切的任脉穴位?而取穴“期门”?
既然是热入血室,为什么不用凉血散血?而以小柴胡汤为主方?
甚至有些非常自信的朋友会认为应该是仲景没考虑到位,或没治疗到位…
但既然我们已经抵达了“两线”,是不是应该重新来审视下,我们对于《伤寒论》的理解与认知,是否符合古人以及中医医理的本意?
到底该如何正确解读“热入血室”?
我们不妨可以先从期门穴开始。
关于期门穴,在《伤寒论》里有两段尤为重要的条文,说明了期门穴的主要作用:
“伤寒,腹满语,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”;
“伤寒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”。(此句的原顺序为:“伤寒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”。)
本号在今年早期曾出过一篇解读古今之“木”的,让我们现在以“两线”,再来重新解读下这里的“肝木”。参《达木,涵木,木克土,外风,内风...古今之木,完全贯通。》。
所谓的“肝乘脾”,说的是卫气线不升(“脾”),对应脉紧,从而阴火线不降(“肝”),对应脉浮,且侧重于卫气线不升(“脾”被“乘”);
所谓的“肝乘肺”,说的是因肝木不降之气太盛,以致于本主降行的肺金,反被其所侮亦不得降行。这里侧重于阴火线不降,对应大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等症状。
我们再来看看《甲乙经》里对期门穴的主要运用:
“痉,腹大坚,不得息”;“咳,胁下积聚,喘逆”;“奔豚上下”;“息奔,胁下气上下”;“伤食,胁下满,不能转展反侧,目青而呕”;“食饮不下,胸胁榰满,眩目,足寒,心切痛,善噫闻酸臭,胀痹腹满,少腹尤大”……
是不是都属“木乘土”或“木侮金”之象?
脾胃之气通行不足,肝肺之气升而难降。
仍是个“厥→逆”的状态。
《伤寒论》与《甲乙经》里,对于“木乘土”与“木侮金”,皆主“刺期门”,那就说明期门穴有能力解决因脾胃之气受损而形成的“厥逆”问题。
也正因为期门穴具有解决“厥逆”的强大能力,《伤寒论》亦主张使用期门穴,配合心之募穴巨阙穴,一同来处理“尸厥”证:
“少阴脉不至,肾气微,少精血,奔气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气反聚,血结心下,阳气退下,热归阴股,与阴相动,令身不仁,此为尸厥,当刺期门、巨阙”。
这句条文,在本系列介绍“复气”一文中也出现过,参《仲景用“厥”字来教你,什么是“复气”!》。
尽管这里的“厥逆”,是因少阴经脉之气流行不利(厥),从而导致出现气逆、热生、血结等症状(逆)。
另外,当误用发汗法,重伤了元气/卫气线,以致于进入了卫气线不升→阴火线不降的恶性循环时,古人也是主张“刺期门”,来助力卫气线重新恢复外达:
“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鞕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,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;发汗则谵语,脉弦,五日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”。
结合来看,期门作为肝之募穴,大概率适用于所有因元气不得出于阴位达于阳位,而产生的“厥逆”问题。
如此一来,似乎就与李东垣对募穴作用的认识,基本上相吻合了。
东垣认为,募穴具有极强的“补中+升阳”的作用,令卫气线得升(“厥”止),则阴火线得降(“逆”降),参《东垣对下合穴与募穴的使用 |《解构脾胃论》②》。
那么,既然古人在处理“热入血室”时,与处理“木乘土”、“木侮金”、“尸厥”、因误汗而“脉弦谵语”等一样,都是主张使用期门穴,那是不是说明,所谓的“热入血室”,远非后人所理解的“妇人经血异常”那般狭隘,而仍然也是某种“厥逆”问题呢?
对此,《伤寒论》里有一句:
“阳明病,下血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,但头汗出者,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,濈然汗出则愈”。
既没有出现妇人,也没有出现经水。
却属于“热入血室”。
阳明病,阳明经脉受到波及,经气循行不利,从而导致血脉中生出阴火。阴火迫血妄行而形成“下血”,阴火扰神而谵语。
之所以只有头部能出汗,是因为卫气稽留。
在“刺期门”后,卫气稽留得以解除,卫气外达则阴火随之外解,才能得以畅汗出。
可见在这里取用期门穴,仍是为了处理“厥逆”,因阳明经脉之气流行不利(厥)而产生阴火(逆)。
而所谓的“热入血室”,实际上指的就是位于血脉中的阴火,可以将其转译为:“阴火生于血脉中”。
写到这里,不由得再次感到遗憾,李东垣的那本《伤寒会要》若不是在元初就早早散佚了,后人也不至于将“热入血室”,狭隘地理解为妇人经水异常。
因为东垣在他的其它书里,明确写到过:“阳气下陷入阴中也,名曰热入血室”。
“阳气下陷”,即成阴火;“阴中”,即为血脉中。
阴火生于血脉中。
到了这里,我们就可以来解读下《伤寒论》里的这句话了:
“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身凉,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取之”。
外感已七八日,体表已无发热了,却仍有明显的异常表现,胸胁满,谵语,脉象迟。
脉象迟,归入“卫气线不升”;结胸谵语,归入“阴火线不降”。
那为什么会如此呢?
当人因外感而发热时,人体本就处于较为严重的卫气稽留状态。气机困遏程度较重,此时若刚好碰上经期,那么经血之行的顺畅度,必然要远逊于平日里的正常状态。
也就是说,经血很容易受阻。
那就会造成两大后果,或是因为受阻而瘀滞于一处不行,或是因为受阻而导致经血错经妄行。
前者容易造成经水适来即止,后者容易造成经水暴行不止。
《伤寒论》里的这一条文伴随“热入血室”,出现的究竟是两者中的哪一种情况?条文没有细说,不得而知,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:
以上两者都会因阻碍或消耗元气,进一步加重卫气稽留的程度。
于是就形成了当下因“卫气线不升→阴火线不降”,而出现的胸胁满与谵语等症状。
取用期门穴,还是为了解决“厥逆”的问题,因经脉之气流行不利而产生逆象。
但期门穴的作用还不仅仅只是“补中+升阳”,本身也能同时“泻阴火”。因为这是所有的穴位,都具备的“双向调节”的能力。
用补法,则侧重于“补中+升阳”;用泻法/放血法,则侧重于“泻阴火”。
在《伤寒论》里两处“热入血室”的条文中,取期门应该主要用的是泻法:
“阳明病,下血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,但头汗出者,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,濈然汗出则愈”;
“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身凉,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取之”。
泻经脉中阴火→助经脉之气不再受阻而恢复通行→卫气线得升→阴火线得降。
如果说,期门穴的“补中+升阳”之效果,更接近于《伤寒论》里的“小柴胡汤”的话,那么期门穴的“泻阴火”之效果,则更接近于《金匮要略》里的“大黄甘遂汤”:
“妇人中风,七八日续得寒热,发作有时,经水适断者,此为热入血室,其血必结,故使如疟状,发作有时,小柴胡汤主之”;
“妇人少腹满如敦状,小便微难而不渴,生后者,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,大黄甘遂汤主之”。
但这两者都无法取代期门穴的作用。
因为取穴直接作用于经脉,而不用通过药物先入于胃。
由于药物要先入胃,一方面药物有时不免会伤到胃气。因此,对于没那么严重的“热入血室”,仲景表示可以待其自愈:
“妇人伤寒,发热,经水适来,昼日明了,暮则谵语,如见鬼状者,此为热入血室,无犯胃气,及上二焦,必自愈”。
另一方面,若是结滞较甚于经脉层面,而未入腑,仅用峻攻法,未必能顺利下瘀,反倒重伤正气。
所以就有了许叔微的一则记录。
他说曾见到一位外感愈后的妇人,体表不再发热,但已“热入血室”。前医不识,反而连用数日的补法,导致形成“血结胸”,这时前医才想起来应该使用小柴胡汤。
但许叔微表示,此时用小柴胡汤已经行不通了,“小柴胡用已迟,不可行也”。
因为瘀血已结滞于乳下经脉,手碰上去会痛,“非汤剂可及”。汤剂解决不了,只能取穴期门。用泻法或放血法,“故当刺期门也”。
所以我当时在解释《伤寒论》里“尸厥”一证使用期门穴时,说你可以理解为是要运用期门的“补中+升阳”之效果,也可以理解为要用泻法或刺络放血法,来“泻阴火”,使得该外达的外达,该降行的降行。参《仲景用“厥”字来教你,什么是“复气”!》。
最后,让我们来联系本篇与上一则东垣医案,以深入巩固相关的认识。
李东垣先用的黄芪当归汤来治妇人血崩(人参黄芪当归身+草豆蔻神曲陈皮麻黄桂枝+黄连生地黄杏仁),可类比于《伤寒论》里治“热入血室”使用的小柴胡汤(人参炙甘草大枣+半夏生姜+黄芩);
亦相当于取用期门穴,并偏侧重于行补法。
李东垣后用的草豆蔻丸与伏梁丸除胃肠与肝经积滞,可类比于《金匮要略》里治“热入血室”使用的大黄甘遂汤;
亦相当于取用期门穴,并偏侧重于行泻法。
东垣的黄芪当归汤,并不仅仅只适用于经血不止;
同样的,《伤寒论》里“热入血室”的概念,也不仅仅限于经血异常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